飛過海峽去家訪
(發布人: 發布時間:2012-03-07 08:20 點擊量:24332)
飛過海峽去家訪
李雅君
席慕容在《鄉愁》里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余光中在《鄉愁》里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SPAN lang=EN-US>
隔著一灣海峽,那些把孩子送進廈門英才學校讀書的53戶臺灣人家會有多少牽掛,多少離愁?那些剛剛從英才學校畢業的首批赴臺的10名陸生會有多少感慨,多少鄉思?
帶著一腔熱忱和思念,民進集美總支主委、廈門英才學校潘永俊副校長帶領英才學校赴臺家訪校訪小分隊(民進英才支部主任葉霞、民進英才支部委員李雅君等)登上了廈門―臺北的直航班機。僅僅一個多小時,我們就飛過了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來到了令多少人魂牽夢繞的臺灣。
大陸學校到臺灣家訪,還是件新鮮事,那些很會抓新聞的記者朋友比我們還忙。
我們還在天上飛行的時候,廈門晚報就發了一則消息:“跨過海峽,到臺灣學生家里去家訪。今日,廈門英才學校的4位老師啟程前往臺灣,探訪該校臺灣籍學生在臺灣家里的情況。這次他們借去臺灣之際,專門拍了學生在廈門的視頻光盤,帶到他們在臺灣的老家,讓家長們也了解孩子在廈門成長的情況。老師還準備把家訪的情況拍成視頻光盤,讓孩子們看看家里的親人。”
廈門衛視駐臺北記者小陳和小辛隨同我們一起走進臺灣的第一個家庭,新北市居民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有著不能割舍的情感和聯系。自踏上這塊土地開始,我們沒有感覺到絲毫的隔閡。無論是與臺灣媒體人文化人的交流還是與陌路相逢的臺胞交談,我們體會到的是血脈相融,是一家人的感覺,是濃濃的鄉情!
通過家訪,我們也看到兩岸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差異。
1.隔代親相同,隔代嚴不同。黃奶奶發現孩子有什么問題,先是與兒媳溝通,讓兒媳注意引導孩子,自己則嚴格要求,為孩子鋪設一個又一個臺階,不斷設計新的目標。孩子犯了錯誤,按規矩檢討道歉,一個錯誤不能重復。
2.行為無小事,傳統是底線。臺灣家庭教育孩子更看重傳統文化: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注重傳統禮儀:親師友,習禮儀。教孩子待客規矩:茶七飯八酒十一等等。
家訪之后便是校訪。
首屆陸生赴臺:學校有25名學生提交赴臺讀書申請,位居大陸中學首位。人民政協報、廈門商報記者來校專訪報道,稱英才學校勇奪陸生赴臺報名狀元。在這些學生中,被臺灣高校錄取了14人,其中7名是輔仁、東海、金門等綜合大學,有7名是科技類大學,還有8人自動放棄,總錄取率76.5%。招生x章公布后,英才學校即刻進入實施輔導學生申請階段。英才學校的個性化教育,也深受臺灣高校的認可,這為英才學校的學生申請讀書攢足了底氣。
在淡江、銘傳大學,在嶺東科技等大學,我們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離開家才一個多月,但成熟了許多,對事物挺有獨到見解,獨立性增強了。
嶺東科大的校長教務長研發長等中高層官員全體接見了我們,并召開了校方、英才來訪嘉賓、陸生代表座談會,我校畢業生施夢殷同學在校表現極佳,收到校方表揚。孟殷、佳尼、家誠、重慶四位同學在會上談了自己到臺灣的感受。校方委托我們與陸生及家長溝通,搭建橋梁。
此行第三個任務,是有關高校聯誼,探討2012陸生赴臺事宜。打好兩岸牌,為孩子尋找新的突破口。
真心架起一道橋,連起了相隔遙遠的臺灣與大陸。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已經天塹變通途。兩岸的孩子們,攜手共進,明天就在孩子們的手上。
赴臺家訪的第一家
衛視記者隨訪黃幸子女士
我校首批赴臺的陸生代表
潘校長與樹德科大朱校長